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是蝰科尖吻蝮属的中大型管牙类毒蛇。头大,明显呈三角形,吻尖上翘,具颊窝。幼体头背浅褐色,体背粉棕色,尾尖浅黄色。随着年龄增长,体色逐渐加深,成年后头背呈黑褐色,体背呈棕褐色,上有20对左右对称的三角形深色斑,三角形色斑边缘呈黑褐色,内部为深褐色,尾尖转为黑褐色。腹面白色,具有如棋盘般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
栖息于潮湿,阴凉的山林中。主要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幼体亦捕食蛙类、蜥蜴、蛇类甚至小型无脊椎动物。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在中国以外分布于越南北部、老挝。
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23年6月30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尖吻蝮原隶属于广义蝮属Agkistrodon(sensu lato)。Gloyd在1979年以尖吻蝮独特的形态,建立了单型属——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
在第三纪早期的始新世属干燥、亚热带的中国东南部为尖吻蝮的起源地。古地理的研究表明,从早第三纪到晚第三纪,中国东南、南部、西南部,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为干燥的亚热带气候,适宜于尖吻蝮的生活,尖吻蝮在始新世起源后,由于受高纬度气候的限制,它只能在低纬度地区扩散。到渐新世,由于印度板块与中国大陆的碰撞,引起了青藏高原的隆升,随后的某一时期,当尖吻蝮扩散至此时,隆升的高原阻止了它进一步向西扩散,形成了尖吻蝮在大陆现今的分布格局。至于该种在台湾的分布可作如下解释,地质资料显示,台湾在晚第三纪时才耸立成岛屿,在岛屿与大陆第一次分离时尖吻蝮可能还未进入该岛。第四纪,自然界经历了多次海退和海侵、冰期和间冰期、地壳上升和下降等的交替变化的影响,台湾岛屿与大陆亦出现了数次的分离和联接,尚未彻底隔离,而尖吻蝮在其中的某一时期进入该岛直到晚更新世(约39000年前),世界上发生了最大的一次海侵——里斯一武木间冰期的海侵和随后台湾海峡的断裂,台湾遂与大陆彻底隔离,生活于该岛上的尖吻蝮亦开始与大陆种类隔离,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是不可能形成独立的物种的。
鳞被
体型粗大,雄性最大体全长1541毫米,雌性最大体全长 1403毫米。头大,明显呈三角形;颈较细;尾较短而细。头背有9枚大鳞,富有疣粒;吻鳞高,上部窄长,构成尖吻的腹面;鼻间鳞1对,窄长,构成尖吻的背面;前额鳞长,略呈三角形;眶上鳞宽;眶下鳞1枚,较大。鼻鳞大,分为前后两半,前半大于后半,鼻孔开口朝后略偏外;颊窝下鳞2枚,前枚较大,后枚较小,往往被下枚眶前鳞及眶下鳞前段遮盖;颊鳞3~6枚,上枚明显大于其余几枚;眶前鳞2枚,上枚较大;眼较小,瞳孔直立呈纺锤形;眶后鳞1枚,后端嵌入颞鳞间;颞鳞数变化较大。上唇鳞7枚,偶有6或8枚;第2枚较高,向上构成颊窝前缘;第3、4枚最大,位于眼正下方。下唇鳞10~11枚,个别为9或12枚,第1对在额鳞后相切,前2~3对切颔片;枕区及颞区各小鳞间起强棱或具结节的强棱。颔片1对,前宽后窄;颔部其他小鳞排成5~6排,正中者往往成对排列,形成颔沟。背鳞21(22,23)-21(23)-17(18,19)行,最外1~3行具弱棱,其余均为较强的、具结节的棱。雄性腹鳞152~169枚,雌性腹鳞162~172枚;肛鳞完整;雄性尾下鳞50~61对,雌性尾下鳞43~63对,少数成单行。尾后段侧扁,尾尖最后一枚鳞侧扁而尖长。
色斑
幼体头背浅褐色,体背粉棕色,尾尖浅黄色。随着年龄增长,体色逐渐加深,成年后头背呈黑褐色,体背呈棕褐色,身体及尾背面有20多个方形大块斑,边缘色深,中间色浅,前后两个方斑以尖角彼此相连,形成明显的“X”形斑,有的块斑不完整,呈“乙”字形。腹面白色,有排列不规则、大小不一致的黑褐色斑块,腹鳞两侧斑块较大,略呈纵行。头背黑褐色,头自吻鳞经眼斜至口角以下为黄白色,偶有少许黑褐色点;头腹及喉部为白色,散有稀疏黑褐色粉尘状点斑。尾背后段纯黑褐色;尾腹面白色,散有疏密不等的黑褐色点斑。
头骨
头骨宽长比约为0.6。后额骨短小,不与额骨接触;顶骨骨嵴特别明显,呈宽”T”形;鳞骨后末端超出脑匣。翼骨齿列后末端超出翼骨与外翼骨关节处后端;外翼骨前外侧突宽;基枕骨和基蝶骨突起均发达。腭骨高而尖,具齿5枚;翼骨齿15枚;下颌骨齿15枚。
半阴茎
收缩态半阴茎长达第11~13对尾下鳞,分叉于第4对尾下鳞,基部裸露无刺。远端被萼,近端具刺,萼区和刺区面积约等,分界线明显;萼片边缘光滑,在远端和靠近精沟处变小;刺区有刺60~70枚,分布于半阴茎外侧的刺略大于靠近精沟处的刺。精沟分叉于第4对尾下鳞,向上直达两叶顶端,沟唇明显。半阴茎大牵引肌起于第26对尾下鳞,分叉长2~4对尾下鳞。
一般栖息于海拔100~1700米的丘陵或山区。常见于林木茂盛、阴湿的地方,曾发现于大的岩石缝中、路边岩石下、草丛中、玉米地内、草棚粪堆内、公路上、住宅附近或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