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林镇乡村振兴新画卷浓墨重彩
秋日暖阳下,蕲春县株林镇会龙池村黄精苗圃里一株株黄精种苗长势喜人,药农们正在大棚内除草管护。这两年村里引进市场主体,投资300万元发展黄精产业,会龙池村的黄精名片愈发彰显。
发展“一村一品”乡村产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该镇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开创出乡村振兴新局面。
一村一品显特色
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株林镇结合各村自身地域特色,力推“一村一品,一村多品”。
今年,当地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传承中药材、茴香粽子、达城米粉等特色产业,跳出了传统农村经济量大质弱的传统圈子,将种植与加工、养殖与加工有机结合,通过精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品牌化推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随着“一村一品”的深入推进,该镇更多特色农产品陆续出彩,三角山的茴香粽子、达城的米粉、会龙池的黄精、许家山的豆油、方冲的黄牛养殖、夏典铺的蕲艾、黄城河的莲藕……24个行政村每村都有新亮点,各村名片越擦越亮。
以5个共同缔造示范村为典型,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事体验等旅游业态,推进三角山、许家山、达城、石板岩等一批特色农旅项目,拉动当地农特产品销售,打造全域大文旅示范镇。
近两年间,该镇先后荣获湖北省森林城镇、湖北省卫生乡镇、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单位等省级荣誉;和美乡村示范片、乡村振兴示范片、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共同缔造整镇提升试点等40余个重大项目和试点落地株林。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下好这盘棋,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精准发力。我们以康养旅游文化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全域产业振兴。”株林镇党委书记吴凤生说。
生态宜居映眼帘
10月30日,走进蕲春县株林镇许家山村,放眼望去,红瓦白墙的屋舍整齐划一,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村民们有说有笑地沐浴在秋日暖阳下……随处可见的新气象,讲述着“共同缔造”动人篇章。
“全面铺开、分类推进、重点带动,示范引领”,该镇以“资金联投、资源联用、多方联营”为思路,深入开展共同缔造试点工作,推动美丽乡村建起来、美丽资源用起来、美丽经济活起来,让共同缔造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目前,该镇许家山、达城、三角山等6个村塆实现共同缔造多个塆组覆盖,其他18个村均实现1个试点塆组先行,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株林大地徐徐展开……
在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该镇围绕“通、透、绿、亮、文”,“巧用力、小投入、见长效”,充分利用废弃的砖瓦、石头、木材等打造人居环境。
同时,许家山村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高山铺战役的红色资源富矿,投资16万元,在村民集聚区恢复红色“政治夜校”“叶家花屋”“湾史记忆”等红色文化符号,建成许家山文博馆、村史馆、红色记忆馆、农耕馆等红色记忆符号。沉淀的红色文化被激活为红色教育场所,成为党性教育、中小学生研学的热门选择。
文化内涵见能量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内核,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株林镇坚持以文化促振兴,培养本土文化队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丰富文化服务内容,以文化滋养提振村民“精气神”,让农村人居环境美起来、乡风民风淳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村里的环境比以前漂亮多了,大伙儿不约而同来文化广场散散步、跳跳舞,生活别提多惬意了!”株林镇宋塘村村民王玉欢说。
农旅、体旅、药旅等文旅融合发展,赋予了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新内涵。
据不完全统计,株林镇现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40余个,舞蹈队员、戏迷票友、乐器吹拉爱好者、文化志愿者等达1000余人,农闲鼎盛时辐射带动3000余人。镇戏曲歌舞团、柏条铺村女子舞龙队、达城村威风鼓队等多支表演团体还经常走出去,活跃在县内外镇村舞台。
搭建阵地,点燃激情。近年来,该镇先后举办篮球比赛、舞龙比赛、农民丰收节、达城庙会、广场舞比赛、拔河比赛等文艺演出和赛事活动,不仅讲述了乡村好故事,还传播了乡村好声音,更展示了乡村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