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介子 [luò jiè zǐ]
骆介子(1902—1998),湖北蕲春县人。国务院参事,原民革监察委员会委员,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早年在同文书院学习,北伐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后任董必武领导的国民党县党部干事。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到南洋结识了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1934年考取英国剑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同时兼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顾问。抗战爆发后,在海外积极募捐,支持国内抗战。抗战胜利后,先后任武昌中华大学、政治大学教授,广西大学外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因反对国民党,受到通缉,流落香港断续从事进步运动,并出版发行了《新中国的领导人》一书。
本名
骆介子
所处时代
现代
出生地
湖北蕲春
出生日期
1902
逝世日期
1998
主要作品
《新中国的领导人》
主要成就
骆介子考入九江同文书院,习英语,毕业后,再入武昌文华大学。适值1927年大革命发生,由董必武推荐,湖北教育厅委骆为薪春县教育视察指导员。未及半年,政局突变,骆逃往南洋新加坡等地,幸得陈嘉庚侨领诸人之援助,前往英国伦敦考上剑桥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国际公法学,获博士学位。1935年10月,骆受伦敦中国国民党支部选派,出席南京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骆与冯玉祥代表等提出抗日救国方案,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幸得通过。大会后,骆奉中宜部邵力子、外交部王正廷之委派,奔赴澳大利亚,先后担任驻澳总领事及澳洲《民报》社长兼总编辑。因此,居留澳地达十余年之久,骆有留英、留澳感赋各一首。
骆介子回国后,四十年代曾在武汉中华大学、武昌国立师范学院、桂林广西大学、香港大学担任教授、英文系主任、文学院长等职。1949年8月,和黄绍、刘斐、龙云等44人在香港起义。1949年底应周恩来总理之聘约,从香港回国担任外交部主办之外国语学院教授,后又兼任民革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55年周总理又委骆为国务院参事。1950年初,骆回国时,周总理偕骆拜见毛泽东主席,曾赋诗一首:“初谒毛主席,笑论我命名。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身。今日服公役,首在为人民。我恭而应日,惟命是所尊,总理亦在席,阅明个中因。聘君为教授,指在海学生。尚未委官职,当无衔位称。三人皆莞笑,情谊犹记新。”
骆90多岁仍精力充沛,并能每天坚持写作,参加一些重要会议,著有《澳大利亚建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