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载阳 [fāng zǎi yáng]
方载阳,又名子华,字禾生。1913年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一个破落小地主家庭。小时候在农村私塾读书,后考入县立中学。全家八口人,贫寒困苦,举债度日。为谋生赡养家口,方载阳在县中只读了半年,就中途辍学。 出身贫寒,早年受胞兄影响参加革命。他勤奋好学,文武兼才,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名
方载阳
别名
子华
字
禾生
所处时代
近现代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省蕲春县
出生日期
1913年
逝世日期
1947年
主要成就
出生于一个破落小地主家庭。小时候在农村私塾读书,后考入县立中学。为赡养家人,只读半年中学就中途辍学。由于受胞兄方翰(中共党员)的影响,十三岁就参加了农民协会童子团。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随家人逃往江苏南通避难。1932年返回故乡,参加了鄂东赤卫队。不久,红军受到严重挫折,赤卫队被迫解散,转入地下工作。1936年春,与同乡胡万庆到杭州承包浙赣铁路10个车站的装卸运输任务,承包队有500多人,他任经理。与青年工人同甘共苦。还组织了10所工人夜校,亲自给工人上文化课,启发工人的觉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后到山东监察使公署当录事(文书)。1937年秋,偕弟方敏到延安学习。次年3月到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8月,自延安南返汉口,转赴皖中西汤池,在新四军罗炳辉部二师八团参军入伍。在部队历任参谋、团副参谋长、游击大队政委、五支队司令部作战科长、八团参谋长等职。转战鲁南、鲁东、胶东等地。1941年4月,调抗大八分校学习。他认真研究军事问题,十分重视政治理论学习,阅读了《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列宁主义概论》等著作,联系实际,身体力行。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曾任淮南甘泉司令员、新四军淮南二师军分区旅部作战科长等职。后到新四军六纵队(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任副团长。曾亲自带三名手枪队员,伏击守桥日军。抗战胜利后,积极投入新的战斗。1947年初,转战山东。在十年战斗生活中,负伤4次,流血过多,身体虚弱。病倒后,仍奋斗不懈,并坚持带病在担架上指挥作战。由于患重伤寒,战地日夜行军,没有休息条件,更无特效良药,以致肠破出血,抢救无效,于1947年2月10日与世长辞。遗体当时由群众秘密埋葬,现迁葬在山东莒南县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