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山 [zhāng xiǎo shān]
张晓山,1947年10月27日生于上海,籍贯湖北蕲春,中共党员,农业经济学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村发展系博士生导师。 张晓山于1982年7月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经济学硕士学位;1982年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1983年9月获聘为助理研究员;1988年9月晋升为副研究员;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9月晋升为研究员 ;1996年遴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系博士生导师 ;1998年—201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1999年7月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晓山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农村组织与制度,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
本名
张晓山
所处时代
现代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47年10月27日
主要作品
截至2012年11月,张晓山已独著或合著多部专著,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 ,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改革二十年》《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 《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中国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备忘录》《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九十年代产权制度的对策研究——中国农村股份合作经济专辑》《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外比较研究》等。
主要成就
张晓山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农村组织与制度,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农业经济、乡镇企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农民收入与消费、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
张晓山对农村合作组织进行了研究,通过采取解剖麻雀的调查方法,在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改革以来新出现的社区合作组织,合作基金会,股份合作制企业,专业协会等四种合作性质的组织的经济行为进行了综合的系统的比较研究;以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为依据,提出合作立法与规范政府行为等政策建议。在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方面,他指出:要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设市场,要求有非市场性制度的最低限度的框架。农村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的过程即是农民走向市场的过程。
张晓山注重对农村改革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跟踪调研,开展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注重社会、政治及文化层面的跨学科研究。他认为,当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中国的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向商品化、市场化农业转化之时,解决农业和农村总的症结已不在农业和农村本身,而必须将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在整个宏观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分配格局的框架之中来考虑并加以解决。同时,在社会的激烈变革时期,农业和农村的经济问题也必然与农村社会其他方面的问题密切相关,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也必须从中国农村综合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张晓山关注对社会弱势群众体的保护问题。他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让农民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